English

诗化品格的艺术开掘

1999-09-02 来源:光明日报 张同吾 我有话说

随着文学作品题材的不断扩展、精神天地的不断开拓、情感内蕴的日渐丰富和表现手法的百态纷呈,文学评论早已突破了社会学的框架和赏析型的模式,往往能够从哲学、美学、创作心理学、文化人类学等边缘学科的视角阐释作品,为我们从不同的认知层面审视文学的内涵拓宽了疆域。但是,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,是不可穷尽不会完结的,认识人的文化现象、历史现象和生命现象的奥秘,也是不可穷尽不会完结的,任何作家都不应以先知自诩并以布道者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一切,倘若他们能够从一个新颖的角度,去回眸历史窥探人生谛听生命的真谛,使其“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”,已经是难能可贵的;同样,文学评论家也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圣者,而能注解一切阐释一切,倘若他们能够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作品独特的审美个性和精神蕴涵,沿着艺术规律的通道,走向作家心灵的深处,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。对于作家而言,至关重要的是揭示生活的深度和表现生活的角度;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审美个性,方能使其超拔平庸而呈现光彩;对于评论家而言,至关重要的是对艺术规律的真知灼见,是在新的认识层面上以新的话语方式对作品进行理论解析,方能摆脱平泛而展示自己的评论个性。

李树声是在新时期阳光抚育下脱颖而出的文学评论家,以崭新的理论锐气,表现她的富有个性的评论风格,她最近付梓出版的《诗化的记忆》,集中地展示了她的理论锐气和评论个性。也许是因为她对历史题材的作品情有独钟,也许是因为她对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有更深入的思考,在她的这部评论集锦中,比较有深度和力度的是对长篇小说《星星草》、《少年天子》、《倾城倾国》、《暮鼓晨钟》、《孔子》、《曾国藩》、《李后主》、《百年沉冤》、《美之罪》、《真男子》以及电视剧《努尔哈赤》的纵横比较和精到剖析。这些作品中诸多历史人物,沿着各自的文化源流走来,带着深刻的历史烙印走来,带着鲜明的禀赋与个性走来,展示了丰满的血肉和独具神采的灵魂。树声以理性的目光去寻觅和审视作家们是否懂得“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,无疑是有生命的个性的存在”;是否懂得“与历史学或历史教科书相比较,历史文学是昔日的人存在的艺术化与审美化,与当代题材相比较,它是以‘彼时’、‘以往’、‘过去’的时间方式来展示人的审美和意义的。所以历史文学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或是表现历史的一种方式,其目的都是以人为对象主体。”因此,作家们不该满足于真实地谛听历史的回声,不该满足于以生花妙笔再现千年恩怨百代歌哭,而应该“把自己深深地沉浸在对象主体的情感世界中,在心与心情与梦的化合中来提纯历史生活,从而呈现出一种超凡的人性魅力和诗化的人生哲学。”这种人性魅力和诗化哲学,绝非是让作家的主观色彩遮掩了历史真实,扭曲了人物的性格逻辑,而是如同马克思所说的,一方面人是“具有自然力、生命力、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”;同时又是“受动的,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”,人就是在追求中开创历史,“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,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,但历史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,因而之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意识地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。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”。倘若能够从这个认识基点出发,就能够“通过个性主体这个社会因子的剖析和开掘,来展示宏观世界的底蕴,以一种凝重苍凉的笔触,对人物特殊的心理机制做深层次的把握,在对象主体心灵的聚集点上,使作品获得意识的深化和艺术的灵性”。在这一点,标明优秀作家们认识的升华,也表明了树声同他们的理性共识。

树声是位富有历史感的评论家。从严格意义上说,历史是一种记忆的参照和在记忆参照中建立起的价值体系,那么历史感就是人对历史的深层情感反映,其主要对象就是在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,以及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体——人、人民、民族和人类。即使是评论当代生活题材的作品,也表现出这种鲜明的历史感,《对刑天救赎的失落》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。她有感于一些描写“知青”的作品意向的偏颇和思想内涵的轻浅,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传统思维定势——回恋过去,从而用情感粉饰那个时代的本质。她具体指陈一代人的命运悲剧,是造神运动的派生物,“对人的个性、价值以及生命意义是一种全面的扼杀,属于个体生命的自我意识被抽取殆尽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整体划一的虔诚和盲从,最终,这支队伍的群体意愿也被现实嘲弄了。”她在文化流变中,凝视人们心理结构的生成与递嬗,便增强了理性的质量感。

文学评论忌讳脱离作品的云山雾罩天马行空,也厌弃拘泥作品的细琐繁冗,而应该在对作品得失的阐释中,融解了文学、史学、哲学、美学的理论精髓,并且形成评论家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评论风格。树声的评论文章视野开阔、见解明朗、舒展大器,她的长长的句势充溢着激情,在铺陈与描绘中起伏迭宕,许多精采的段落,都像雄浑的诗,这似乎同她襟怀坦荡的气质和奔放磊落的性格相统一的。当然,她所涉猎的作家和作品还不够宽广,有时也失之表述上的有序与规范,但我相信,她以自己的悟性和勤勉,会不断丰厚更加深湛更有风采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